初春时节,丹凤县竹林关镇王塬村香菇产业园区的标准化车间内,工人们正有序进行培养基装袋、灭菌、扎口等工序。随着集体经济承包模式的深入推进,这个曾经以传统种植为主的村庄,正通过"资源整合+能人引领"的双轮驱动,在香菇产业链上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。 一、创新模式:从"单打独斗"到"集约发展" 王塬村借鉴"党支部+合作社+大户"的成熟经验,将村集体建设的标准化菇棚整体承包给本村种植能手。承包方不仅承担技术管理职责,还需按比例向村集体返还收益,形成"集体资产保值、承包户创收、村民务工增收"的三赢机制。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散户种植中存在的技术标准不统一、市场议价能力弱等问题,也吸引了在外从事食用菌行业的村民返乡创业。 二、资源增效:循环利用打造生态闭环 园区特别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,将本地丰富的果木枝条粉碎后作为培养基主料,同时引入废菌棒发酵技术。工人们正在操作的装袋生产线,其原料中为玉米芯、秸秆等农业废弃物,经科学配比后制成生物降解菌袋。这种"变废为宝"的实践,每年可消化农林废弃物,降低生产成本。 三、就业带动:家门口的"幸福生产线" 正在流水线上熟练扎口的村民刘永玲算起经济账:"现在既能顾家,每月还有2000多元收入,年底还有集体经济分红。"目前园区吸纳本村及周边劳动力40余人,这种"不离乡、不离土"的就业模式,真正实现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。 下一步,王塬村将以“三园四坊一中心”产业布局为基础,重点聚焦香菇产业升级,优化产业结构,强化科技赋能与绿色发展,深化区域协同合作,多产业协同发展,完善“集体经济收益分配”和“农户入股分红”机制,通过技术培训、菌棒代种、保底回收等方式,带动村民持续增收。 推荐阅读: (正文已结束) (编辑:喜羊羊) 免责声明及提醒:此文内容为本网所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该相关信息仅为宣传及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站观点,文章真实性请浏览者慎重核实!任何投资加盟均有风险,提醒广大民众投资需谨慎! |